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厚植为民情怀,提升服务水平——市财政局攻坚非税电子化改革最后一公里

来源: 南通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2-03-10 字体:[ ]

今年来,市财政局切实增强为民情怀,深入单位一线调研,通过和南通市图书馆、新江海闸管所等单位合作实现单位业务办理与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无缝衔接,彻底打通非税电子化改革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财政服务水平。

自2020年以来,市财政局先后完成了公共支付平台、非税收入系统、非税电子票据、医疗电子票据等一系列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改革系统的建设,聚合了多个互联网缴费渠道,搭建了统一支付平台,建立了执收单位、银联和各代理银行之间统一的金融服务标准接口。通过一系列改革,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极大地提高了我市便民服务效率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水平。目前,我市已实现非税收入电子化改革全覆盖,全市纳入改革单位372家,全市累计开具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电子) 62万张,执收金额达974亿元。

新年伊始,市财政局坚决落实“厚植为民情怀 提高执法水平”主题教育精神,深入单位基层一线,抓住单位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非税收入收缴与单位业务衔接的问题,打造“一站式办理、一个平台操作、一分钟完成”的非税征收模式,真正发挥解决民困、缓解民忧的关键作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真功夫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推进基层非税收入征收规范化、便捷化。

一、深入调研,聚焦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非税系统的应用,各地普遍的做法通常是部署到单位财务部门,而单位办理执收业务的业务部门并不直接操作非税系统,不同部门间的沟通和信息同步不及时会造成执收、缴纳业务办理不顺畅。以南通市图书馆为例:此前收取和退付读者证押金,读者只可通过自助机或到窗口以现金形式办理,窗口工作人员定期将现金汇缴财务部门,将留存的现金退付读者,因此财务人员无法及时获知缴费情况,缴款人无法第一时间获取缴款凭据,财政无法第一时间资金入库,同时单位存在现金管理风险。上述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单位自建系统与财政非税收入平台的各自为政、互不联通,而在全省公布的统一方案中,单位自建系统对接非税系统的至少需要购置20万的加密和加签设备,且需对接繁复的全省统一公共支付平台接口。正是这些技术和经费原因,限制了非税收入电子化改革的推进,形成了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改革纵向到底最为艰难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市财政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二、自我革新,优化方案

部门间系统的数据交换和系统对接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对考验,市财政局没有固守部门职责不可跨越的僵化思维,没有盲信全省标准方案的权威,而是积极作为,主动对接,自我变革,制定出一套全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单位自建系统对接非税系统的技术难题,大幅压减了经费投入。执收单位的系统来自不同厂商,技术架构各不相同,系统统一改造难度极大,因此,市财政局摈弃传统思维,不要求各单位自建系统进行大的改造,而是建立统一的标准数据交换平台和自建系统交换数据,自建系统只需稍作调整,向接口平台提交简单的收费信息(如缴款人、收费项目、金额),大量和全省统一公共支付平台的繁复接口交由标准数据交换平台完成,极大降低单位自建系统的改造难度。同时,积极向省厅建言建议,调整加密加签方案,由单位分散加密改为财政集中加密,成功将设备购置费用压缩至6万,降幅达70%,极大降低了单位系统接入的门槛。

三、重塑流程,无缝衔接

系统整合对接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业务改造相配合,依然无法将非税电子化改革“最后一公里”打通,无法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和便利。市财政局在进行技术升级的基础上,深入摸排单位业务开展情况,结合升级后的系统,协助单位重塑业务流程,让业务贴合系统,让流程便利群众。市图书馆读者证缴退费业务,从过去窗口缴费、开具收据、拿证,规定工作日后凭收据再换取非税票据的模式,调整为现场扫码缴费、自动出证;市新江海闸管所过闸船只缴费业务,从原来船主停船上岸,微信缴入工作人员个人微信帐户,工作人员定期汇缴的模式,调整为闸口自动识别船只,将待缴信息推送船主手机,船主解缴后资金直接到财政帐户。通过结合系统重塑业务流程,缴款人只需一次甚至无需跑现场,即可完成实时缴款、实时生成电子票据,同时单位减少现场工作人员配备,更是杜绝了单位留存现金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非税资金收缴的效率,降低了单位的人力成本,规范了财政资金的管理。

通过上述三项措施,标志着市财政局将非税电子化改革的重心逐渐延伸到部门和单位系统的“神经末梢”,实现了单位业务系统和财政非税电子化平台的无缝融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非税电子化改革带来的便利,真正把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服务水平落到了实处。下一步,市财政局将筑牢为民服务理念,继续深化非税收入电子化改革的探索,拓展单位自建系统接入财政非税系统的覆盖面,加强各部门各单位平台的融合,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发挥财政解决民困、缓解民忧的关键作用,为夯实法治政府建设贡献财政力量。